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时间:2024-06-17 13:07:2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8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本办法所称“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发展专项资金)是指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法设立的,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资金。
  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
  第三条 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以下活动:
  (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示范工程;
  (二)农村、牧区生活用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
  (三)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
  (四)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
  (五)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的本地化生产。
  第四条 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应遵循的原则:
  (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二)鼓励竞争、择优扶持;
  (三)公开、公平、公正。

第二章 扶持重点

  第五条 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潜力大、前景好的石油替代,建筑物供热、采暖和制冷,以及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六条 石油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是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
  生物乙醇燃料是指用甘蔗、木薯、甜高梁等制取的燃料乙醇。
  生物柴油是指用油料作物、油料林木果实、油料水生植物等为原料制取的液体燃料。
  第七条 建筑物供热、采暖和制冷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扶持太阳能、地热能等在建筑物中的推广应用。
  第八条 可再生能源发电重点扶持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发电的推广应用。
  第九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确定的其他扶持重点。

第三章 申报及审批

  第十条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国务院可再生能源归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组织专家编制、发布年度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第十一条 申请使用发展专项资金的单位或者个人,根据国家年度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向所在地可再生能源归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地方归口管理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分别进行申报。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需要申请国家资金扶持的,通过“863”、“973”等国家科技计划(基金)渠道申请;农村沼气等农业领域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现已有资金渠道的,通过现行渠道申请支持。上述两类项目,不得在发展专项资金中重复申请。
  第十二条 地方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会同同级地方财政部门逐级向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财政部门进行申报。
  第十三条 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申报情况,委托相关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或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对使用发展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支持的项目,凡符合招标条件的,须实行公开招标。招标工作由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参照国家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招标结果,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提出资金安排建议,报送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批。
  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发展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安排额度审核、批复资金预算。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发展专项资金划拨手续,及时、足额将专项资金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
  第十六条 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或者撤销的,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按照申报程序报批。

第四章 财务管理

  第十七条 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包括: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
  (一)无偿资助方式。
  无偿资助方式主要用于盈利性弱、公益性强的项目。除标准制订等需由国家全额资助外,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须提供与无偿资助资金等额以上的自有配套资金。
  (二)贷款贴息方式。
  贷款贴息方式主要用于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符合信贷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在银行贷款到位、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已支付利息的前提下,才可以安排贴息资金。
  贴息资金根据实际到位银行贷款、合同约定利息率以及实际支付利息数额确定,贴息年限为1-3年,年贴息率最高不超过3%。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获得国家拨付的发展专项资金后,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处理。
  第十九条 获得无偿资助的单位和个人,在以下范围内开支发展专项资金:
  (一)人工费。
  人工费是指直接从事项目工作人员的工资性费用。
  项目工作人员所在单位有财政事业费拨款的,人工费由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费中足额支付给项目工作人员,并不得在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二)设备费。
  设备费是指购置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专用设备、仪器等的费用。
  设备费已由其他资金安排购置或者现有设备仪器能够满足项目工作需要的,不得在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三)能源材料费。
  能源材料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直接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低值易耗品等支出。
  (四)租赁费。
  租赁费是指租赁项目实施所必需的场地、设备、仪器等的费用。
  (五)鉴定验收费。
  鉴定验收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必需的试验、鉴定、验收费用。
  (六)项目实施过程中其他必要的费用支出。
  以上各项费用,国家有开支标准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考核与监督

  第二十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对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发展专项资金具体执行情况逐级上报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
  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对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核,编报年度发展专项资金决算,并在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度决算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二条 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对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截留、挪用发展专项资金的,除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外,必须将已经拨付的发展专项资金全额收回上缴中央财政。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依据本办法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有关具体管理办法。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6年5月30日起施行。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安市统计工作巡查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淮安市统计工作巡查办法的通知

淮政办发〔2009〕10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淮安市统计工作巡查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七月二十四日





淮安市统计工作巡查办法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江苏省统计工作巡查办法》等有关规定,为加强对全市统计工作统一领导和协调,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规范统计工作秩序,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巡查对象:

(一)县(区)人民政府;

(二)市级有关部门。

第三条 巡查内容:

(一)统计工作组织领导和保障情况;

(二)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和统计制度执行情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和统计资料管理、公布情况;

(四)统计基础工作情况;

(五)市委、市政府有关加强统计工作文件精神落实情况;

(六)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任务完成情况;

(七)市政府安排的主要统计工作完成情况。

第四条 根据巡查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开展综合巡查或专项巡查。

第五条 市统计局成立巡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巡查工作的组织协调,每年选择部分巡查对象进行巡查。

第六条 巡查工作步骤:

(一)根据工作任务需要,成立巡查组。

(二)下发巡查工作通知,要求巡查对象开展自查。

(三)巡查组进行现场检查:

1.听取自查情况汇报;

2.召开有关座谈会;

3.进行必要的个别谈话;

4.查阅有关资料;

5.抽查部分基层单位;

6.其他必要的检查工作。

(四)巡查工作结束时,由巡查组与巡查对象领导班子交换意见,沟通有关情况。

(五)巡查工作结束后两周内,巡查组向市统计局提交巡查报告。

第七条 巡查结果处理:

巡查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市统计局对巡查报告进行审议,并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根据巡查情况,拟定《统计巡查意见书》,向巡查对象进行反馈,对统计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改正;

(二)巡查对象在接到《统计巡查意见书》后两个月内向市统计局报送有关整改材料;

(三)对巡查中发现的统计违法或违纪行为,依照有关规定、权限和程序移交相关职能机构进行处理;

(四)必要时,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巡查结果。

第八条 巡查组在巡查工作中,应当认真听取巡查对象对全市统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巡查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关责任单位反映,有关单位应当及时制订改进措施。

第九条 巡查工作实行巡查组负责制。巡查组必须坚持原则,做到公平公正,遵守工作纪律,并对巡查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条 巡查对象和有关人员要如实提供情况,对弄虚作假,阻碍、拒绝配合巡查组工作的,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查处。

第十一条 巡查对象和有关人员有权对巡查组或巡查组成员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向驻市统计局纪检监察部门举报。

第十二条 各县(区)统计局可以参照本办法,在本地区开展统计巡查工作。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的原因、特点及对策

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检察院王晓艳、韩秀峰


为进一步发挥检察机关在平安创建活动中的作用,积极探究化解民事矛盾纠纷的方法,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本文作者就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检察院近年来办理的由“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的案例进行了调研。认真分析“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有效地促进社会稳定。
一、“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的分类及简要案情
1.因债务纠纷引起的非法拘禁案
2005年1月19日17时30分许,犯罪嫌疑人徐国语到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东后营村西的赵振威家,前来讨要拖欠施工工程款。不久徐某与赵某发生争执,徐某立即用电话联系犯罪嫌疑人周艳军,周某翻墙进入赵振威家把大门打开,犯罪嫌疑人周怀云及周全乐、李彦忠、魏合新、任志平、张红师、尹国良(均在逃)先后进入赵家院内。在赵振威家的晏波被周艳军用砖头砸伤头部。赵某妻子张某用手机报警时,却被周艳军上前将手机毁坏(事后手机维修花费150元)。此后,犯罪嫌疑人周怀云等人将被害人赵振威强行拉上周艳军驾驶的汽车。周怀云等四人将赵某围在后排中间。晏波被徐某用桑塔纳2000汽车送到保定市急救中心;随后,赵振威被犯罪嫌疑人带到徐水风味餐厅。当晚20时35分,徐水警方在该餐厅找到赵振威,保定市北市区分局于当日晚21时30分将赵振威接回保定。经法医鉴定,晏波属轻微伤,赵振威属轻伤。徐某、周某、周某因犯非法拘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2.由家庭纠纷引发的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案件
犯罪嫌疑人张永刚及其弟张志刚为遗产继承问题产生的纠纷。2005年4月张永刚将其弟张志刚告上法庭,法院判哥哥张永刚胜诉。然而判决后弟弟张志刚一直拒不履行生效的判决书。2005年12月18日张永刚给张志刚打电话,表示希望“讨论有关判决书事宜”。张志刚再度对其不予理睬。张永刚很是恼火,当天下午6点左右到张志刚的住处(保定市青年路华电宿舍10号楼2单元101室)先是翻墙进院将其弟家小屋玻璃全部砸碎,然后冲进室内的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抽油烟机、衣柜等家用电器、家具全部砸毁,事后张永刚逃之夭夭。
二、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第一类案件:三个犯罪嫌疑人伙同他人在索要债务未果的情况下,对被害人的身体进行非法强制,使被害人失去人身自由,构成了非法拘禁罪。为何三人会走上犯罪道路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首先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行为认识模糊,他们认为欠债还钱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只要不伤人命,为了讨回债务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于是在这种认识下,采取扣押人质的方法,实施了逼对方拿钱赎人的犯罪行为。从而触犯了国家法律,受到了法律惩罚;其次,他们法律观念淡薄,平时不注意学法。就本案来说,三人完全可以使用正当的法律手段,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由于不懂法,使讨要债务这种正常行为发展成了违法犯罪行为,最终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令人为之可惜。
第二类案件:本案犯罪嫌疑人张永刚因与弟弟张志刚遗产继承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亲兄弟对簿公堂,法院判决哥哥张永刚胜诉,而弟弟张志刚心中不服该判决,拒不履行法院生效的判决书。哥哥张永刚并未继续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是采取过激的行为毁坏他人财物,最终致使自己锒铛入狱。
就此案应吸取的教训:民事纠纷应当尽量协商解决,要本着互让互凉的原则。协商不成,应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哥哥张永刚如能继续使用法律武器,那么最终获胜的将是哥哥张永刚,而不是落得身陷囫囵的结果。
三、对策
1把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结合起来,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可以招集或选配敢负责任、熟悉法律的志愿者教育、引导公民自觉依法办事。遵守社会公德,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尽量避免和减少公民由被侵害方演变为侵害他人合法利益事情的发生。
2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守法自觉性。纵观二案,无论被害人还是侵害他人的犯罪嫌疑人其法律观念较差。所以政法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普法和法律宣传的重任。同时,不仅要注重对《刑法》的宣传与普及,更要注重对《民法》等法律的宣传和普及。
3加强和健全基层民调组织的建设,使普通百姓遇到困难和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由组织解决,而不是感到无助而采取偏激的行为以致于违法犯罪。要充分发挥基层民调组织的作用,发挥其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优势,使普通的民事矛盾引发刑事案件的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